专利摘要:
本發明係提供能夠將延伸後之不織布的寬度、厚度等之形狀及強度加以均勻的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本發明之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係包含:使該不織布7延伸在與搬運的不織布7之機械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的步驟(3、4);以及將藉由延伸不織布7的步驟(3、4)進行延伸後的不織布7,往該不織布7之厚度方向進行壓縮的步驟(5、6)。
公开号:TW201303108A
申请号:TW101111411
申请日:2012-03-30
公开日:2013-01-16
发明作者:Jun Okuda;Satoshi Mitsuno
申请人:Uni Charm Corp;
IPC主号:B29D7-00
专利说明:
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
為了以施加彈性化之腰帶及/或腿帶來構成拋棄式紙尿褲,就以往技術已知有將拋棄式紙尿褲製造所使用之積層帶體加以延伸對帶體賦予彈性的方法(例如,專利文獻1)。藉由此方法,於將未延伸之積層帶體進行漸次延伸的步驟,藉由拘束第1彈性體層及可伸長之第2層的兩周緣部,以與對積層帶體在延伸方向寬度加以延伸前相同的方式,藉由漸次延伸將可伸長之第2層永久地進行伸長。另外,用以延伸積層帶體所使用的加壓裝置,由旋轉軸線垂直於帶體之移動方向的一對波形輥所構成,該波形輥具有波形之立體表面,未延伸之積層帶體通過其間時,一對波形輥係相互嚙合。而且,藉由彈性保持兩周緣部,將兩周緣部以配置於波形輥之一對彈性變形自如的碟盤進行保持,或將兩周緣部以配置於波形輥之一對連續帶進行保持,藉此拘束第1彈性體層及可伸長之第2層的兩周緣部。
依據用於對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般之帶體賦予彈性的方法,能夠在拋棄式紙尿褲製造所使用之帶體的一部分通過一對波形輥之間時,防止帶體在與帶體延伸之方向平行的方向發生滑動、收縮。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3516679號公報
然而,在用於對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般之帶體賦予彈性的方法中,延伸加工時所產生之凹凸在延伸加工後仍舊殘留,因此,帶體在行進之機械方向產生皺褶,其結果會有帶體發生蛇行的情況。因此,會有無法將延伸後的帶體穩定地進行搬運,或是在之後的步驟將延伸後的帶體穩定地進行折疊、切割、貼合等加工之情況的問題。例如,將延伸後的帶體直接切斷貼合於其他薄片時,會有延伸後的帶體之延伸部分捲起,難以貼合於其他薄片的情況。
本發明者經致力研究後,結果發現延伸後之不織布的寬度、厚度等之形狀及強度不均勻時,無法使延伸後之不織布7穩定地進行搬運、或是在後續步驟穩定地進行加工。所以,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採用以下構成。
換句話說,本發明係從不織布製造伸縮性薄片的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其係包含:將該不織布朝與搬運的不織布之機械方向正交延伸之寬度方向的步驟;以及將藉由延伸不織布的步驟進行延伸後的不織布,往該不織布之厚度方向進行壓縮的步驟。
藉由本發明,能夠將延伸後之不織布的寬度、厚度等之形狀及強度加以均勻。因此,能夠使延伸後之不織布穩定地進行搬運、在後續步驟穩定地進行加工。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非受限於圖式所記載的部分。
參照第1圖,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第1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所使用的延伸加工裝置1。延伸加工裝置1係包含:搬運輥2、上段延伸輥3、下段延伸輥4、加熱輥5及加壓輥6。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中,藉由上段延伸輥3及下段延伸輥4將不織布7進行延伸後,以加熱輥5及加壓輥6對不織布7進行加熱及壓縮。以下,對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進行詳細說明。
首先,被搬運至延伸加工裝置1的不織布7,通過搬運輥2後被捲入上段延伸輥3。
延伸性薄片之製造所使用的不織布7,係藉由後述之延伸步驟呈現伸縮性,或增加伸縮性。作為被延伸之不織布,例如,使用以伸長性纖維與伸縮性纖維構成之不織布。在此,伸縮性纖維係指彈性可伸長的纖維,伸長性纖維一般係指非彈性可伸長的纖維。因而,伸長性纖維也能夠指比伸縮性纖維之彈性限界的伸長更小之伸長來引起塑性變形的纖維。此外,不織布7亦可為伸長性纖維與伸縮性纖維進行混合所製作之混纖型不織布,亦可為伸長性纖維之層與伸縮性纖維之層被層狀分開進行積層的積層型不織布。
伸長性纖維例如舉熱可塑性聚烯烴纖維為例。另外,伸縮性纖維係舉熱可塑性彈性體纖維為例。熱可塑性聚烯烴纖維係例如聚丙烯纖維或聚酯纖維等之單獨纖維、或聚丙烯或聚酯所構成之芯鞘構造的複合纖維等。另外,熱可塑性彈性體纖維係例如,聚氨酯纖維或聚苯乙烯系纖維等。
此不織布之製法係舉紡黏法或熱黏合法等為例。另外,不織布之基重及纖維徑,係分別從20~150g/m2之範圍及10~30μm之範圍適當選擇,而且,伸長性纖維與伸縮性纖維之配合比係從10~90%之範圍適當選擇。
不織布7係通過配置於上段延伸輥3上方之搬運輥2而被捲入上段延伸輥3。因此,不織布7與上段延伸輥3接觸的距離變長。然後,不織布7與上段延伸輥3之間的摩擦力變強,能夠抑制不織布7在與機械方向MD(即不織布7之搬運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蛇行,或產生機械方向的皺褶而收縮。
另外,於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對帶體賦予彈性的方法,為了抑制在寬度方向發生蛇行,或收縮,使用碟盤或連續帶等保持體來拘束帶體的兩周緣部。因此,保持體發生摩耗而拘束帶體的兩周緣部的拘束力在兩周緣部之間不均,會有帶體發生蛇行的情況。但是,由於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不使用該保持體,而能夠抑制在寬度方向發生蛇行、或收縮,因此不會發生保持體摩耗的問題。
為了使不織布7與上段延伸輥3之間的摩擦力增加,亦可使用橡膠等摩擦力大的材料,作為與後述下段延伸輥4之凸部非形成部42對應的上段延伸輥3之外周部分的材料。
亦可藉著在搬運輥2之上游側配置未圖示之加熱輥、或熱風裝置,將不織布7進行加熱。例如,亦可將未圖示之加熱輥加熱至80℃,使通過搬運輥2之不織布7的溫度成為約50℃。因此,於後述之延伸步驟能夠往寬度方向更均勻地延伸不織布7。
如第2圖所示般,上段延伸輥3係具有複數凸部32的齒槽輥,該複數凸部32係形成於外周面,且往以上段延伸輥3之旋轉軸31為中心的旋轉方向延伸。於上段延伸輥3的旋轉軸方向之剖面,凸部32的形狀係略三角形。另外,於上段延伸輥3之外表面被研磨加工,使凸部32的先端部分平坦。此外,於上段延伸輥3的旋轉軸方向之凸部32的剖面形狀,未限定於略三角形,亦可為矩形或梯形、半圓形等。上段延伸輥3之外周部分亦可以例如肥粒鐵不鏽鋼(SUS430 2B)形成。另外,為了能夠於後述之延伸步驟往寬度方向更均勻地延伸不織布7,亦可將上段延伸輥3進行加熱。
接著,如第1圖所示般,被捲入上段延伸輥3 不織布7,被搬運至上段延伸輥3與下段延伸輥4之間,然後通過上段延伸輥3與下段延伸輥4之間。
如第3圖所示般,下段延伸輥4係:沿著下段延伸輥4之旋轉軸44延伸方向而具有凸部形成部41與凸部非形成部42。凸部形成部41被設置在凸部非形成部42之寬度方向(CD)的兩側。在下段延伸輥4之凸部形成部41的外周面,形成有往以下段延伸輥4之旋轉軸44為中心之旋轉方向延伸的複數凸部45。因而,下段延伸輥4也與上段延伸輥3同樣為齒槽輥。於下段延伸輥4之旋轉軸方向的剖面,凸部45的形狀與上段延伸輥3同樣為略三角形。此外,下段延伸輥4之軸芯方向之凸部45的剖面形狀,只要是下段延伸輥4之複數凸部45能夠與上段延伸輥3之複數凸部32嵌合的形狀,不限於略三角形。
如第3圖所示般,於下段延伸輥4之凸部非形成部42,未形成有凸部45。另外,凸部非形成部42所在之下段延伸輥4的直徑,與凸部形成部41所在之下段延伸輥4的直徑相比較小。
下段延伸輥4之外周部分亦可以例如肥粒鐵不鏽鋼(SUS430 2B)形成。另外,為了能夠於延伸步驟往寬度方向更均勻地延伸不織布7,亦可將下段延伸輥4進行加熱亦可。
如第4圖(a)所示般,不織布7通過上段延伸輥3、下段延伸輥4之凸部形成部41及凸部非形成部42之間。如第4圖(b)所示般,於上段延伸輥3、下段延伸輥4之凸部形成部41之間,上段延伸輥3之凸部32與下段延伸輥4之凸部45係相互嚙合。藉著在一邊使形成在外周面之往旋轉方向延伸的凸部32、45相互嚙合一邊旋轉的一對輥3、4,使不織布7通過該一對輥3、4之間隙,藉此往寬度方向(CD)延伸。另外,因為於上段延伸輥3與下段延伸輥4的凸部非形成部42之間,上段延伸輥3與下段延伸輥4隔著較長距離,所以於上段延伸輥3與下段延伸輥4的凸部非形成部42之間,不織布7不被延伸。因而,如第4圖(a)所示般,於通過上段延伸輥3與下段延伸輥4之間的不織布7的中央,形成往寬度方向(CD)延伸的延伸部71,於延伸部71之寬度方向的兩側被形成有未被延伸的未延伸部72。
上段延伸輥3及下段延伸輥4之凸部32、45的形成間距,係從1~5mm之範圍適當選擇,例如2.5mm。另外,凸部32、45前端之平坦部分的寬度係在0.01~1mm之間適當選擇,例如0.1mm。上段延伸輥3之凸部32與下段延伸輥4之凸部45的嚙合深度係從1~20mm適當選擇,例如2.8mm。上段延伸輥3的外徑係從50~500mm之範圍適當選擇,例如150mm。下段延伸輥4之凸部形成部41的外徑係從50~500mm之範圍適當選擇,例如150mm。
接著,如第1圖所示般,延伸後的不織布7通過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加熱輥5及加壓輥6為外周面平滑的平面輥。另外,加壓輥6之外周部分,亦可由橡膠、矽氧樹脂等彈性體所構成。
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也能夠對於延伸後的不織布7往機械方向(MD)賦予張力。因此,藉著上段延伸輥3與不織布7的摩擦力增加能夠有效延伸。
因為藉由延伸使不織布存在強度及剛性的偏頗,所以對延伸後的不織布賦予張力時,施加在不織布之張力不均勻,延伸後的不織布產生皺褶及捲起。因為此皺褶及捲起,延伸後的不織布會有大幅蛇行的情況。因而,為了防止大幅蛇行,較佳為對延伸後的不織布不賦予張力。但是,若不對延伸後的不織布賦予張力,在之後將其他構件轉印至延伸後的不織布、或是將延伸後的不織布進行切斷的步驟,會有蛇行所造成之轉印不良及切斷不良等加工缺陷產生的情況。因此,加熱輥5與加壓輥6對通過上段延伸輥3與下段延伸輥4之間的不織布7賦予張力,較佳為使通過上段延伸輥3與下段延伸輥4之間時的不織布7之搬運倍率成為1.00~1.10的張力。因為不織布7之搬運倍率小於1.00時因不織布7與上段延伸輥3之摩擦力降低,使不織布7往與機械方向正交之方向滑動增加,所以會有延伸加工不良產生的情況,不織布7之搬運倍率大於1.10時,上述皺褶及捲起變得嚴重,即使經由後述將延伸後的不織布進行壓縮的步驟,也會有難以防止延伸後的不織布蛇行的情況。在此,延伸倍率係指搬運速度除以送出速度之值。
參照第5圖~第8圖,說明延伸步驟中之不織布的搬運倍率與不織布之寬度及寬度方向的蛇行之關係。採用具有62mm之寬度,且具有70g/m2之單位面積重量的不織布來調查不織布的搬運倍率與不織布之寬度及寬度方向的蛇行兩者關係。延伸步驟所使用之上段延伸輥3及下段延伸輥4之凸部31,45的形成間距為2.5mm,凸部31、45前端之平坦部分的寬度為0.1mm,上段延伸輥3之凸部31與下段延伸輥4之凸部45的嚙合深度為2.8mm,上段延伸輥3之外徑及凸部形成部41所在之下段延伸輥4的外徑為150mm。上段延伸輥3及下段延伸輥4的周速為100m/分。
不織布7之寬度,係以攝影機拍攝從上段延伸輥3與下段延伸輥4之間排出的不織布7,由所拍攝的不織布影像算出。不織布之寬度方向的蛇行,係測定拍攝之不織布的兩周緣部位置,並且算出該等位置的正中位置,換句話說即不織布之重心位置,從所算出之重心位置的不均來調查不織布之蛇行狀態。不織布7發生蛇行時,所算出之重心位置不均變大。針對搬運倍率為1.00時,與搬運倍率為1.02時,分別調查100處的不織布之寬度及重心位置。
第5圖係表示搬運倍率為1.00之場合中100處被測定之延伸後的不織布之寬度分佈的圖表。不織布之寬度的平均值為62.3mm,變動係數為0.6。在此,變動係數係指將標準偏差除以平均值者。變動係數越小值的不均越小。第6圖係表示搬運倍率為1.00之場合中100處被測定之延伸後的不織布之重心位置分布的圖表。不織布之重心位置的平均值為69.7mm的位置、標準偏差為1.0。
第7圖係表示搬運倍率為1.02時在100處測定之延伸後的不織布之寬度分佈的圖表。不織布之寬度的平均值為44.7mm,變動係數為4.6。與上述搬運倍率為1.00時的值(參照第5圖)進行比較,可知對不織布往機械方向賦予張力時,不織布之寬度變窄,並且不織布之寬度不均變大。此係因為對不織布往機械方向賦予張力時,在不織布產生機械方向之皺褶所造成。
第8圖係表示搬運倍率為1.02時在100處測定之延伸後的不織布之重心位置分布的圖表。不織布之重心位置的平均值為70.5mm之位置,標準偏差為2.3。與上述搬運倍率為1.00時的值(參照第6圖)進行比較,可發現對不織布賦予機械方向的張力時,不織布的蛇行變大。但是,將第6圖之圖表所示不織布之重心位置分布與第8圖之圖表所示不織布之重心位置分布加以比較時,可知不織布之重心位置為大約在69mm附近之值,不均較小,對不織布賦予機械方向的張力時,不織布的蛇行變小。
但是,於第8圖之圖表所示不織布之重心位置存在從69mm附近之位置大幅偏離者。因此,推測不織布之重心位置的標準偏差變大。此係推測因為藉由延伸而在不織布產生機械方向之皺褶,在不織布形成有不均勻部分,所以時常發生大幅蛇行的緣故。因而,能夠推測若使延伸後的不織布均勻,藉由不發生皺褶,使時常產生大幅蛇行之狀況消失,藉此從69mm附近之位置大幅偏離之重心位置消失,不織布之重心位置的標準偏差大幅減少。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由於不僅藉由加熱輥5與加壓輥6,對不織布賦予張力,如後述般對於不織布進行壓縮及加熱,因而延伸後的不織布變得均勻,不織布之蛇行被抑制。
加熱輥5與加壓輥6係將不織布7往厚度方向進行壓縮。因此,能夠使延伸後的不織布7之寬度、厚度等的形狀均勻,且使延伸後之不織布7穩定地進行搬運、或是在後續步驟穩定地進行加工。尤其由於在不織布7被形成有剛性低之延伸部71與剛性高之未延伸部72,剛性低之延伸部71容易捲起,因而難以穩定地進行搬運,或是在後續步驟穩定地進行加工。因而,藉由以加熱輥5與加壓輥6將不織布7往厚度方向進行壓縮,將延伸後的不織布7穩定地進行搬運、或是在後續步驟穩定地進行加工的效果,對被部分延伸的不織布來說特別大。
藉由加熱輥5與加壓輥6賦予不織布7之壓力,以線性壓力較佳為1N/10mm以上、更佳為1~100N/10mm、特佳為10~50N/10mm。賦予不織布7的壓力之線性壓力小於1N/10mm時,不織布7之厚度及寬度不均,因此會有在不織布7產生機械方向之皺褶的情況,所以會有無法使延伸後之不織布7穩定地進行搬運、在後續步驟穩定地進行加工的情況。賦予不織布7的壓力之線性壓力大於100N/100mm時,加壓輥6變得容易磨耗會有無法穩定進行壓縮的情況。在此,線性壓力係將施加於輥之荷重除以輥之寬度,例如在使用2台加壓用鋼瓶由加壓輥6對不織布7賦予壓力的場合,對不織布所賦予的壓力之線性壓力能夠從以下算式算出。
加壓輥6之線性壓力(N/10mm)=0.98×{π×(d/2)2×2 γ P-G}/W
在此,d係加壓輥6之未圖示的加壓用氣體鋼瓶的內徑、γ係加壓機構之槓桿比、P係加壓輥6之未圖示的加壓用氣體鋼瓶所供給之計示壓力(kgf/cm2)、G係加壓輥6的重量(kg)及W係加壓輥6的使用寬度(cm)。
參照第9圖之圖表,說明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的線性壓力、以及藉由加熱輥5與加壓輥6進行壓縮之不織布7之厚度的關係。以1.02之搬運倍率使如上述般延伸之不織布通過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測定出不織布7的厚度。
如第10圖所示般,以攝影機拍攝與加熱輥5之外周面51相接的不織布7,從拍攝到的影像測量不織布7之上面73與加熱輥5之外周面51間的高度之差T,來測定出不織布7的厚度。不將加熱輥5加熱來對不織布7進行壓縮。不織布之厚度係針對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的線性壓力為0N/10mm的場合、1.5N/10mm的場合、4.6N/10mm之場合、7.7N/10mm之場合、以及10.8N/10mm之場合,分別測定100處進行調查。
第9圖之圖表所示之棒的高度係表示不織布之厚度的平均值,在棒上端所示記號之縱向寬度係表示不織布的厚度不均。在棒上端所示記號之縱向寬度越大,則不織布的厚度不均越大。另外,「Brank」係表示未延伸之不織布厚度。
由此結果,可知延伸不織布時,不織布之厚度不均變大;以及因延伸而厚度不均之不織布7,也在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將不織布7進行壓縮時,厚度不均變小。此厚度不均係由延伸後的不織布在機械方向之皺褶所造成。因而,可知若在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將不織布7進行壓縮,可使延伸後的不織布之機械方向的皺褶減少,延伸後的不織布被均勻化。
參照第11圖之圖表,說明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的線性壓力、以及藉由加熱輥5與加壓輥6進行壓縮之不織布7寬度之關係。以1.02之搬運倍率使如上述般延伸之不織布通過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並測定出不織布7的寬度。
如第10圖所示般,以攝影機拍攝與加熱輥5之外周面51相接的不織布7,從拍攝到的影像來測量出不織布7的寬度W,而測定出不織布7的寬度。不將加熱輥5加熱來對不織布7進行壓縮。不織布之寬度係針對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的線性壓力為0N/10mm的場合、1.5N/10mm的場合、4.6N/10mm之場合、7.7N/10mm之場合、以及10.8N/10mm之場合,分別測定100處進行調查。
第11圖之圖表所示之棒的高度係表示不織布之寬度的平均值,在棒上端所示記號之縱向寬度係表示不織布的寬度不均。在棒上端所示記號之縱向寬度越大,則不織布的寬度不均越大。另外,「Brank」係表示未延伸之不織布寬度。
由此結果,可知延伸不織布時,不織布之寬度減少、不織布之寬度不均變大,以及進行延伸而寬度不均的不織布7,亦在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對不織布7施加壓力時,寬度的不均變小。而且,可知使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的線性壓力成為1.5N/10mm以上時,被延伸而變窄的不織布之寬度接近被延伸前的不織布之寬度。此寬度之減少及不均,係由延伸後的不織布在機械方向之皺褶所造成。因而,可知若在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將不織布7進行壓縮,可使延伸後的不織布之機械方向的皺褶減少,延伸後的不織布被均勻化。
此外,藉由加熱輥5與加壓輥6,往不織布7之厚度方向對不織布7進行壓縮,但亦可藉由加熱輥5與加壓輥6,僅將不織布7之延伸部71往不織布7之厚度方向進行壓縮。因此,不織布7之未延伸部72,能夠不受經加熱輥5與加壓輥6所賦予的壓力影響。例如,能夠藉著將加熱輥5及加壓輥6之寬度、加熱輥之寬度、或加壓輥6之寬度與不織布7的延伸部71之寬度相同,而只將不織布7之延伸部71往厚度方向進行壓縮。
加熱輥5係將不織布7進行加熱。因此,能夠使延伸後的不織布之寬度與被延伸前的不織布之寬度大致相同,且能夠使延伸後的不織布7之寬度、厚度等之形狀、密度、及強度等均勻,亦能夠使延伸後之不織布穩定地進行搬運、或是在後續步驟穩定地進行加工。
加熱輥5的溫度較佳為40℃以上不織布7之纖維熔點以下的溫度,更佳為40~120℃、特佳為80~120℃。加熱輥5的溫度低於40℃時,會有不產生藉由加熱輥5將不織布7進行加熱之效果的情況,加熱輥5的溫度高於不織布7之纖維熔點時,會有不織布7之纖維溶解,不織布7收縮的情況。
參照第12圖的圖表,說明加熱輥5的溫度以及藉由加熱輥5進行加熱之不織布7的厚度之關係。以1.02之搬運倍率使如上述般延伸之不織布通過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並測定出不織布7的厚度。以與調查上述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的線性壓力及不織布7之厚度兩者關係時相同方法,測定出不織布7的厚度。將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的線性壓力設為10.8N/10mm。不織布之厚度係針對加熱輥5的溫度為20℃之場合、40℃之場合、60℃之場合、80℃之場合、100℃之場合、120℃之場合以及140℃之場合,分別測定100處進行調查。
第12圖之圖表所示之棒的高度係表示不織布之厚度的平均值,在棒上端所示記號之縱向寬度係表示不織布的厚度不均。另外,「Brank」係表示未延伸之不織布厚度。
由此結果,可知藉由加熱輥5對不織布7進行加熱時,不織布之厚度變小,接近被延伸前的不織布之厚度。尤其可知使加熱輥5的溫度成為120℃時,不織布之厚度與被延伸前的不織布之厚度大致相同。
參照第13圖的圖表,說明加熱輥5的溫度以及藉由加熱輥5進行加熱之不織布7的寬度之關係。以1.02之搬運倍率使如上述般延伸之不織布通過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並測定出不織布7的寬度。以與調查上述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的線性壓力及不織布7之寬度兩者關係時相同方法,測定出不織布7的寬度。將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的線性壓力設為10.8N/10mm。不織布之寬度係針對加熱輥5的溫度為20℃之場合、40℃之場合、60℃之場合、80℃之場合、100℃之場合、120℃之場合以及140℃之場合,分別測定100處進行調查。
第13圖之圖表所示之棒的高度係表示不織布之寬度的平均值,在棒上端所示記號之縱向寬度係表示不織布的寬度不均。另外,「Brank」係表示未延伸之不織布寬度。
由此結果,可知藉由加熱輥5對不織布7進行加熱時,不織布之寬度變大,接近被延伸前的不織布之寬度。尤其可知使加熱輥5的溫度成為80~120℃時,不織布之寬度與被延伸前的不織布之寬度大致相同。加熱輥5的溫度成為140℃時不織布的寬度變小,推測是因為不織布纖維的一部分熔融所造成。
在第14圖表示調查上述加熱輥5的溫度以及藉由加熱輥5進行加熱後的不織布7之寬度兩者關係時不織布之寬度變動係數。「Brank」表示未延伸之不織布的寬度變動係數。
由此結果,可知藉由加熱輥5對不織布7進行加熱時,不織布之寬度的變動係數變小。此係藉由加熱輥將不織布7進行加熱時,不織布7被均勻化。另外,可知隨著加熱輥5的溫度上昇,因而不織布之寬度的變動係數變小。推測加熱輥5的溫度成為140℃時不織布的寬度變動係數變大,是因為不織布纖維的一部分熔融所造成。
參照第15圖的圖表,說明加熱輥5的溫度以及藉由加熱輥5進行加熱之不織布7的伸長50%時的強度之關係。以1.02之搬運倍率使如上述般延伸之不織布通過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由通過後之不織布製作測定用試料,使用其測定用試料測定出不織布7伸長50%時的強度。將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的線性壓力設為10.8N/10mm。不織布伸長50%時的強度係針對加熱輥5的溫度為20℃之場合、40℃之場合、60℃之場合、80℃之場合、100℃之場合、120℃之場合以及140℃之場合,分別測定5個測定用試料進行調查。
將通過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的不織布7在寬度方向以50mm的間隔加以切斷,製作50mm寬的測定用試料。將50mm寬的測定用試料,使用具備最大荷重容量為50N之荷重元的拉力試驗機(島津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AUTOGRAPH型式AGS-1kNG)、分別對5個測定用試料,以40mm之夾具間距,40mm/分之引張速度的條件對測定用試料伸長50%時的拉伸強度進行測定。
第15圖之圖表所示之棒的高度係表示不織布伸長50%時的強度之平均值,而且在棒上端所示記號之縱向寬度係表示不織布伸長50%時的強度不均。另外,「Brank」係表示未經由加熱輥5與加壓輥6進行加熱及壓縮的不織布之伸長50%時的強度。
由此結果,可知藉由加熱輥5對不織布7進行加熱時,不織布伸長50%時的強度變大。因此,可知藉由不織布之加熱,不會有不織布之強度變小、或是強度不均變大的情況。另外,由於以加熱輥5所進行之不織布7的加熱使強度變大,因此不織布7之搬運性提升。
參照第16圖至第18圖的圖表,說明加熱輥5的溫度以及藉由加熱輥5進行加熱之不織布7的S2伸度;最大強度以及最大強度時的變形量之關係。以1.02之搬運倍率使如上述般延伸之不織布通過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由通過後之不織布製作測定用試料,使用其測定用試料測定出不織布7之S2伸度、最大強度以及最大強度時的變形量。將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的線性壓力設為10.8N/10mm。不織布之S2伸度、最大強度以及最大強度時的變形量係針對加熱輥5的溫度為20℃之場合、40℃之場合、60℃之場合、80℃之場合、100℃之場合、120℃之場合以及140℃之場合,分別測定5個測定用試料進行調查。
將通過加熱輥5與加壓輥6之間的不織布7在寬度方向以50mm的間隔加以切斷,製50mm寬的測定用試料。將50mm寬的測定用試料,使用具備最大荷重容量為50N之荷重元的拉力試驗機(島津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AUTOGRAPH型式AGS-1kNG)、分別對5個測定用試料,以40mm之夾具間距,40mm/分之引張速度的條件對測定用試料之伸長與拉伸強度進行測定。然後,由所測定之測定用試料之伸長與拉伸強度的結果算出S2伸度、最大強度以及最大強度時的變形量。
參照第19圖,說明S2伸度、最大強度以及最大強度時的變形量。第19圖係表示測定用試料之拉伸強度的測定結果之一例的圖表。第19圖之圖表的橫軸係表示測定用試料之伸長,縱軸係表示測定用試料的拉伸強度。測定用試料之伸長-拉伸強度曲線100的傾斜,在測定用試料延伸至L 1長度後產生變化。此係表示測定用試料延伸至L 1長度前,藉由延伸而伸縮之纖維伸長藉此伸長,於L 1以後之伸長,藉由纖維彼此之結合被破壞,或纖維本身伸長而進行伸長。S2伸度係指將L 1的值除以夾具間距,亦即40mm之值。另外,測定用試料之伸長-拉伸強度曲線100之最大拉伸強度為S1。此S1之值為最大強度。而且,將表示最大拉伸強度(S1)時的測定用試料之伸長的L 2值,除以夾具間距亦即40mm之值作為最大強度時的變形量。
第16圖之圖表所示之棒的高度係表示不織布的S2伸度之平均值。「Brank」係表示未延伸之不織布的S2伸度。由此結果,可知藉由加熱輥5對不織布7進行加熱時,不織布之S2伸度變小。因此,可知藉由制御加熱輥5的溫度,能夠調整不織布之S2伸度。此外,藉由以加熱輥5所進行加熱使不織布之S2伸度減少,此減少之S2伸度值,係在使用於吸收性物品等製品而言為可容許之範圍內。
第17圖之圖表所示之棒的高度係表示不織布的最大強度的平均值。「Brank」係表示未經由加熱輥5與加壓輥6進行加熱及壓縮的不織布之最大強度。由此結果,可知藉由加熱輥5對不織布7進行加熱時,不織布的最大強度變高。因此,可知使用加熱輥5對不織布進行加熱,不會降低不織布的強度。
第18圖之圖表所示之棒的高度係表示不織布的最大強度時變形量之平均值。「Brank」係表示未經由加熱輥5與加壓輥6進行加熱及壓縮的不織布之最大強度時的變形量。由此結果,可知即使藉由加熱輥5對不織布7進行加熱,不織布之最大強度時的變形量也不會大幅減少。
此外,藉由加熱輥5與加壓輥6,將不織布7進行壓縮及加熱,但亦可藉由加熱輥5與加壓輥6,僅對不織布7進行壓縮。此情況下也能夠使延伸後的不織布7之寬度、厚度等的形狀均勻,且使延伸後之不織布7穩定地進行搬運、或是在後續步驟穩定地進行加工。
另外,亦可使加壓輥6能夠進行加熱,以加熱輥5與加壓輥6對不織布7進行加熱。
此外,雖然藉由加熱輥5與加壓輥6對不織布7進行加熱,但亦可藉由加熱輥5與加壓輥6只對不織布7之延伸部71進行加熱。藉此,不織布7之未延伸部72,能夠不受經由加熱輥5與加壓輥6所賦予的熱之影響。例如,能夠藉著將加熱輥5及加壓輥6之寬度、加熱輥5之寬度、或加壓輥6之寬度與不織布7的延伸部71之寬度成為相同,而只將不織布7之延伸部71進行加熱。
另外,加熱輥5及加壓輥6為平面輥,但亦可將加熱輥及加壓輥的其中一方為壓花輥,將另一方為平面輥。在此,壓花輥係指在外周面具有點狀之凸部的輥。
例如,亦可如第20圖(a)所示般,加熱輥5使用平面輥,如第20圖(b)所示般,加壓輥6A使用壓花輥。於加壓輥6A之外周面排列設置,沿著外周面的面所形成之剖面形狀為菱形的複數凸部61A。此外,凸部之沿著外周面的面所形成之剖面形狀未限定於菱形,亦可為矩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星形等。
通過加壓輥6A與加熱輥5之間的不織布,係被往厚度方向壓縮,藉由加壓輥6A之凸部61A將不織布進行壓花加工。如此般,以平面輥與壓花輥的組合所進行之壓花加工,也能夠得到與藉由雙方皆為平面輥的加熱輥5及加壓輥6往厚度方向進行壓縮時相同效果。此外,亦可加熱輥使用壓花輥,加壓輥使用平面輥。
此外,在延伸加工裝置除了加熱輥5及加壓輥6之外,亦可再設置另外的加熱輥及加壓輥,對藉由加熱輥5及加壓輥6進行壓縮或壓縮及加熱後的不織布,進一步進行壓縮或壓縮及加熱。藉此,能夠進一步提升對延伸後的不織布進行壓縮或壓縮及加熱所帶來的效果。
以上說明僅為其中一例,發明並非受限於上述實施方式。
6.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延伸加工裝置
2‧‧‧搬運輥
3‧‧‧上段延伸輥
4‧‧‧下段延伸輥
5‧‧‧加熱輥
6,6A‧‧‧加壓輥
7‧‧‧不織布
32‧‧‧上段延伸輥之凸部
41‧‧‧下段延伸輥之凸部形成部
42‧‧‧下段延伸輥之凸部非形成部
45‧‧‧下段延伸輥之凸部
51‧‧‧加熱輥之外周面
61A‧‧‧加壓輥之凸部
71‧‧‧不織布之延伸部
72‧‧‧不織布之未延伸部
73‧‧‧不織布之上面
100‧‧‧測定用試料之伸長一拉伸強度曲線
第1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所使用的延伸加工裝置。
第2圖係用以說明上段延伸輥。
第3圖係用以說明下段延伸輥。
第4圖係用以說明以上段延伸輥及下段延伸輥所進行的不織布之延伸。
第5圖係表示搬運倍率為1.00時被延伸的不織布之寬度分佈的圖表。
第6圖係表示搬運倍率為1.00時被延伸的不織布之重心位置分布的圖表。
第7圖係表示搬運倍率為1.02時之延伸後的不織布之寬度分佈的圖表。
第8圖係表示搬運倍率為1.02時之延伸後的不織布之重心位置分布的圖表。
第9圖係表示加熱輥與加壓輥之間的線性壓力,以及藉由加熱輥與加壓輥進行壓縮之不織布的厚度兩者關係的圖表。
第10圖係用以說明不織布之寬度及厚度的測定方法。
第11圖係表示加熱輥與加壓輥之間的線性壓力,以及藉由加熱輥與加壓輥進行壓縮的不織布7之寬度兩者關係的圖表。
第12圖係表示加熱輥之溫度與藉由加熱輥進行加熱之不織布厚度兩者關係的圖表。
第13圖係表示加熱輥之溫度與藉由加熱輥進行加熱之不織布寬度兩者關係的圖表。
第14圖係表示加熱輥之溫度與藉由加熱輥進行加熱之不織布寬度的變動係數兩者關係的圖表。
第15圖係表示加熱輥之溫度與藉由加熱輥進行加熱之不織布伸長50%時的強度兩者關係的圖表。
第16圖係表示加熱輥之溫度與藉由加熱輥進行加熱之不織布的S2伸度兩者關係的圖表。
第17圖係表示加熱輥之溫度與藉由加熱輥進行加熱之不織布最大強度兩者關係的圖表。
第18圖係表示加熱輥之溫度與藉由加熱輥進行加熱之不織布最大強度時的變形量兩者關係的圖表。
第19圖用以說明S2伸度、最大強度以及最大強度時的變形量。
第20圖係表示平面輥之加熱輥與壓花輥之加壓輥的組合之其中一例。
1‧‧‧延伸加工裝置
2‧‧‧搬運輥
3‧‧‧上段延伸輥
4‧‧‧下段延伸輥
5‧‧‧加熱輥
6,6A‧‧‧加壓輥
7‧‧‧不織布
权利要求:
Claims (8)
[1] 一種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係從不織布製造伸縮性薄片的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其係包含:將該不織布朝與搬運的不織布之機械方向正交延伸之寬度方向的步驟;以及將藉由前述延伸不織布的步驟進行延伸後的不織布,往該不織布之厚度方向進行壓縮的步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壓縮不織布的步驟,壓縮前述不織布時之線性壓力為1~100N/10mm。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延伸不織布之步驟係將前述不織布的一部分進行延伸,前述壓縮不織布的步驟係只將前述不織布之延伸後的部分進行壓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壓縮不織布的步驟係一邊加熱前述不織布一邊壓縮前述不織布。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壓縮不織布的步驟係以40~120℃的溫度加熱前述不織布。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壓縮不織布的步驟後,進一步包含:將前述不織布往該不織布之厚度方向進行壓縮的步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壓縮不織布的步驟係使用一對平面輥或使用壓花輥及平面輥,將前述不織布往該不織布之厚度方向進行壓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伸縮性薄片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延伸不織布之步驟,係使用在一邊使形成在外周面之往旋轉方向延伸的凸部相互嚙合一邊旋轉的一對輥,使前述不織布通過該一對輥之間隙,藉此往前述寬度方向延伸前述不織布。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539053B|2016-06-21|Production method of stretchable sheet
US8945452B2|2015-02-03|Method for producing flexible sheet
JP2016120275A|2016-07-07|複数の間欠的な伸縮性部分を有する複合伸縮性ウェブを製造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TWI457088B|2014-10-21|Velcro with hair surface manufacturing methods,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nd velcro hair surface
US20070040301A1|2007-02-22|Zoned stretching of a web
EP3128980A1|2017-02-15|Methods for making zoned apertured webs
TW201144513A|2011-12-16|Elastic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WO2016067462A1|2016-05-06|凹凸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凹凸シートの製造装置
TWI581945B|2017-05-11|結構化表面之製造方法及其物件
WO2016104422A1|2016-06-30|伸縮性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KR20170047369A|2017-05-04|접착성 면을 가진 물품을 이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장치
US10414123B2|2019-09-17|Three-dimensional composite tap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ts production
CN107753184B|2021-03-19|伸缩片的制造方法
WO2017190687A1|2017-11-09|一种面料压纹复合装置及方法
US20070040000A1|2007-02-22|Zoned stretching of a web
JP6274616B2|2018-02-07|シート巻取装置
US20200180191A1|2020-06-11|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dust agent free vulcanized rubber products
JP6357462B2|2018-07-11|伸縮性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CN106273398B|2020-05-05|卷筒材制造方法以及卷筒材
JP2021090692A|2021-06-17|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US10779618B2|2020-09-22|Sheet of loop materia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same
CN107205866B|2021-03-30|加固无纺布、包括这种布的组件以及处理无纺布的方法
JP2018024956A|2018-02-15|層状編地複合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層状編地複合材を用いた身体装着具
CN105934289A|2016-09-07|张力垫装置的毛毡保持结构
TH68601B|2019-03-06|ผ้าในเชิงอุตสาหกรรมซึ่งมีส่วนประกอบของแถบวัสดุที่ถูกพับเป็นลายวน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US9327459B2|2016-05-03|
CN103429810B|2015-07-01|
EP2692927A4|2015-08-05|
JP2012214921A|2012-11-08|
CN103429810A|2013-12-04|
EP2692927B1|2016-10-26|
WO2012133330A1|2012-10-04|
TWI539053B|2016-06-21|
EP2692927A1|2014-02-05|
US20140225308A1|2014-08-14|
JP5762091B2|2015-08-12|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US4223059A|1975-03-31|1980-09-16|Biax Fiberfilm Corporation|Process and product thereof for stretching a non-woven web of an orientable polymeric fiber|
US5167897A|1991-02-28|1992-12-01|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Method for incrementally stretching a zero strain stretch laminate web to impart elasticity thereto|
DE4122121C2|1991-07-04|1993-11-11|Kuesters Eduard Maschf|Breitdehnvorrichtung|
DE4422956A1|1994-06-30|1996-01-04|Schickedanz Ver Papierwerk|Absorbierender Hygieneartikel zur Aufnahme von Körperflüssigkeiten|
AU2070899A|1998-01-22|1999-08-09|Vantico Ag|Surface treatment|
DE69805658T2|1998-01-23|2002-10-17|Procter & Gamble|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dehnbaren stabilen vliesstoffes|
US6214274B1|1999-05-14|2001-04-10|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Process for compressing a web which contains superabsorbent material|
JP4799343B2|2006-09-25|2011-10-26|花王株式会社|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加工装置|
AU2007326553B2|2006-11-28|2012-05-03|Uni-Charm Corporation|Composite sheet and absorbent article comprising composite sheet|
JP5006654B2|2007-01-11|2012-08-22|旭化成せんい株式会社|伸縮性不織布|
JP5639771B2|2010-03-10|2014-12-10|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伸縮性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US8657596B2|2011-04-26|2014-02-25|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forming a web|
US20120276238A1|2011-04-26|2012-11-01|John Brian Strube|Apparatus for Deforming a Web|
US10610417B2|2013-10-22|2020-04-07|Zuiko Corporation|Composite sheet manufacturing device and composite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057347B2|2014-06-24|2017-01-11|大王製紙株式会社|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の製造方法、及び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EP2982356A1|2014-08-06|2016-02-10|The Procter and Gamble Company|Stretchable cuff connector material|
JP6065290B2|2014-09-26|2017-01-25|大王製紙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の伸縮構造の形成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の伸縮構造|
JP5980447B1|2015-04-09|2016-08-31|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用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080366A|JP5762091B2|2011-03-31|2011-03-31|伸縮性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返回顶部]